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7:30    次浏览
『3.4』林放问礼之本。子曰:“大哉问!礼,与其奢也,宁俭;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”①小人物的大问题林放,字子立,应当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的一个小人物,也有说是孔子弟子的。他既没有季氏那样的权势,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德行;既没有子路那样的勇猛,也没有子贡那样的财富。我们所知道的他的事迹,就只有向孔子“问礼之本”一事,而这一事也是籍由《论语》而保存下来的,否则,我们恐怕连林放这个名字都不知道。正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,向孔子问了一个大问题:礼的本质是什么?林放为什么要向孔子问这个大问题呢?朱子推测说:林放“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,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,故以为问。”从孔子“大哉问”的赞赏中,我们认为朱子的推测是有道理的。面对林放的提问,孔子没有直接回答礼的本质是什么,而是举了一个丧礼作例子,让林放自己去体会礼的本质。这也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好的例子。②和尚军乐团一条龙服务孔子说:“礼,与其过分铺张,还不如简单一点。就拿丧礼来说吧,与其号啕大哭虚张声势,还不如心里真正地悲伤。”现在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:“和尚军乐团一条龙服务!”不知道的人心里肯定要嘀咕:和尚怎么会跟军乐团搞在一起了呢?还一条龙服务,什么服务呢?其实这是帮人家办丧事的,和尚不是真的出家人,只是会念几句经文而已;军乐团当然更不是真正的军乐团,而只是会几样西洋乐器、穿上了统一制服而已。这帮人替别人操办丧事,排场很大,收费很高,奏乐念经哀悼之声整个村庄都能听见。于是乎别人就不无羡慕地说:“这家丧事办得真风光啊!”办丧事而求风光,哪还有半点悲戚之情啊!这里难解的是一个“易”字,朱子说:“易,治也。”钱穆先生亦主此说。南怀谨先生则释为“轻率”。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太妥当,因为“奢”与“俭”相对应,“易”自然应当与“戚”相对应。“戚”既然是“悲戚”之义,“易”自当有“不悲戚”之义。另外,丧礼是礼的一种,而“礼,与其奢也,宁俭;丧,与其易也,宁戚”又是相对应的,故“易”自当是“奢”的一种表现。所以我认为这里的“易”字与前文“贤贤易色”的“易”字同义,均有改变脸色的涵义,只不过这里的改变脸色是指虚张声势地大操大办丧事,是做给人家看的脸色,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悲伤的脸色。③“与其……宁……”的含义那么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?朱子引“范氏曰”说:“俭者物之质,戚者心之诚,故为礼之本。”又引“杨氏曰”说:“其本俭而已”,“其本戚而已”,均以“俭”“戚”为礼之本。但这显然是不确切的,因为孔子在这里用了“与其……宁……”的句式,这种句式的含义是“两害相权取其轻”,或者是“鱼与熊掌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”的意思。于礼而言,“奢”则太过,“俭”则不及;“易”则太过,“戚”则不及。而孔子认为“过犹不及”,都不是礼的本质。但孔子又认为“与其过,宁不及”。这样就很明显地可以看出,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“中和”。